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珍爱生命 安全驾驶
“司机可以全程零接管”“买车就相当于请了代驾”……当前,在不少车企的新车发布会上,领航辅助驾驶功能被当作核心卖点,成为各车企卖力宣传的重点,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甚至自动驾驶满怀期待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滥用智能辅助驾驶的危险行为。智能驾驶究竟是“解放双手”的利器,还是暗藏风险的“温柔陷阱”?对于智能驾驶,你是如何看待的?
车主画像:理性与依赖并存
网传部分车主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接打电话、刷短视频,双手放开方向盘大秀“自动驾驶”的惊人操作,甚至放平驾驶位,铺开被子睡觉。这些车主的危险行为,让人看得胆战心惊。对于这些现象,市民或车主是如何看待的呢?
车主小钟购买新能源车正好两年整,目前已驾驶了12万公里,其中有6万多公里均使用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他告诉记者,由于平常出差多,在跑高速的过程中都会开启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但他会全程注意路况,以确保安全第一。
对于部分车主在驾驶中出现的危险行为,小钟坦言,身边一些朋友也会有类似的行为习惯。“身边确实是有这样的一些案例,在驾驶过程中他们会玩手机,甚至打瞌睡,这其实是相当危险的。”
正在用自动泊车功能进行停车的陈先生提了新车100多天。目前车辆行驶了7000多公里,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公里数使用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陈先生介绍,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对于新手司机来说,还是有不少益处的。
据了解,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之前,车企均会在汽车软件上为用户提供智能辅助驾驶知识学习和考题测评,通过测评后方可开启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在这方面,陈先生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他的爱车进行“相互磨合”。“我们提车后发现,车企的宣传和车辆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智驾实际上能处理哪些路况、存在哪些风险,还得考我们车主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和研究。”
行业警示:警惕驾驶能力退化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搭载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其本质是帮助驾驶员提高行车安全性和便利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因此,将其统称为“智能驾驶”并不完全准确,更恰当的称谓应是“智能辅助驾驶”,重点在于辅助而非智能。对此,市民对智能驾驶看法如何?
在博罗一驾校场内,不少学员都在学习驾驶传统油车技术。驾龄快有20年的杨惠东作为资深“老司机”,他认为再先进的系统也无法代替人类大脑对突发情况的直觉判断,他建议新手司机要扎实练好基本功,避免过度依赖智能,降低反应能力。
“现在很多驾驶员长时间依赖智驾系统,对于道路的三维感知能力和预防性驾驶的思维可能会逐步退化,在行驶过程中一旦有突发的状况,很难迅速做出有效的补救措施。”杨惠东表示担忧。
市民观点:期待与担忧不断拉锯
在街头采访时,有部分市民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抱着期待的同时,保持谨慎和担忧态度。
“智驾确实很方便,看到别人开高速有智驾辅助确实会轻松很多。但是对于智驾,我感觉车主要善用它,不要过度依赖。”尤先生说道。
习惯驾驶传统燃油车的谢先生说:“朋友的车有自动变道功能,但感觉变道的时机有些激进。我试过一次就不敢再用了,我还是不敢完全交给智驾来操控,如果机器犯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车产品,最高只达到L2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该级别及以下级别的自动驾驶都是辅助驾驶,辅助驾驶并不允许有行车电脑接管驾驶,驾驶员是行车安全的唯一责任人。但正由于车企的大力营销,相关知识概念已不断被模糊淡化。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最新《通知》,要求车企不得夸大虚假宣传辅助驾驶功能,不要出现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
当下,智能驾驶技术虽然在某些场景下仍存在局限,体验也并非始终稳定,但不改行业向着更高阶、更智能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作为车主,守好方向盘后的责任,对生命要心存敬畏,才能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我们出行的得力助手。